首页

踩踏之家优美

时间:2025-05-29 14:39:22 作者:方文山:年轻人穿汉服已成风气 彰显文化认同 浏览量:28324

  文/张文晖

  “衢州人的嘴是真严啊!”

  近日,“中国成鱼子酱最大产地”登上热搜,不少网友感慨,没想到顶级食材竟是浙江衢州特产。更没想到,曾经按粒计价的“黑色黄金”,现在两位数就能买到。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国和出口国,供应全球超过60%市场。作为国内最大的鱼子酱产区,浙江衢州出口量占全球鱼子酱市场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

  “里海黑珍珠”是如何成为衢州“土特产”的?

  连续9年世界第一

  鱼子酱、鹅肝和松露并称为“西餐三大顶级食材”。但如今,打开线上购物网站搜索“鱼子酱”,几十元人民币就能买一小盒米其林餐厅同款尝鲜,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浙江衢州的鱼子酱。

  早在十几年前,衢州柯城区以山海协作模式引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省级鲟鱼主导产业园区,并借助乌溪江上游两座梯级大中型水库水质优良、水温适宜的发电尾水流,投资建设了100亩的陆地流水鲟鱼养殖基地。

  以“生态网箱养殖+陆地流水养殖”的科学养殖模式,这里跃居亚洲最大鲟鱼养殖基地,“生态环保集污网箱模式”现已成为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学习推广的模范。今年6月底,农业农村部鲟鱼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在衢州柯城区揭牌,这是中国首个鲟鱼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如今,衢州生产的鱼子酱已经出口至4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外贸出口额实现1.86亿元。凭借优质品质,衢州鱼子酱还登上了德国汉莎航空、国泰航空、新加坡航空的头等舱,并亮相奥斯卡晚宴。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鱼子酱之所以贵,与其养殖难度、加工要求和人力成本高等有很大的关系。鲟鱼是古老的珍稀动物,对水温要求极高,属于亚冷水性鱼类,最适生长在18至23摄氏度的水中。

  制成一盒鱼子酱,要选择来自在无污染环境下养殖6年以上的成熟鲟鱼,并抽取水深约40米处的冷水资源净养一个月左右,这样的卵粒才是鱼子酱中的上品;加工时,一盒鱼子酱要在15分钟内完成16道工序,并在48小时内运抵世界各地,这对生产地的加工条件和运输条件都有较高要求。

  衢州在培育鲟鱼方面有天然优势。一方面,衢州地处钱塘江上游,拥有独特的冷水资源优势,区域内水温在夏季仍能保持22摄氏度,非常适合鲟鱼养殖;另一方面,衢州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鱼子酱的运输提供了保障。

  但仅仅依靠天然优势并不足以把生意做大。企业科学养殖模式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务支持也很重要。

  衢州柯城区积极引导鲟龙科技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鼓励其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等为纽带,带动农户参与养殖。

  衢州柯城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积极落实帮扶举措,以鲟鱼生态养殖控制系、液态氧增氧系统、纯氧生态处置、冷水净化、紫外杀菌装置等数字化设备为重点,积极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新业态,推进鲟龙科技绿色认证工作,使其成为全国最大、数字化设备最多的鲟鱼养殖基地。2023年,鲟龙科技成功入选浙江省未来农场名单和第一批绿色产品(服务)认证“领跑者”名单,目前拥有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一条鲟鱼”游出生态共富路

  衢州的鱼子酱火了,当地的百姓也富了。

  据了解,鲟龙科技通过“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增加工资性收入,整合资源吸纳周边农户就业,直接为当地分配岗位150个。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利益联结”模式增加经营性收入,与农户签订鲟鱼回购协议,参与鲟鱼养殖的普通农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可达30多万元。

  对于下个阶段的发展,衢州已有明确目标。

  衢州市柯城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介绍:

  一是将充分发挥柯城区生态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强化品牌经营,建立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生产更多的优质水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二,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不断创新鲟鱼产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带动全乡渔家乐、特色鱼村、鱼文化展示中心等渔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将整合鲟鱼产业园区、古街渔庄、烂柯山景区、九龙湖景区等资源要素,形成全国知名的集鲟鱼养殖、加工、游赏、科普、乡村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品线,促进鲟鱼产业旅游,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彼此协调、相互促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又一史料文献公开!七三一部队再添新罪证

今天,在杭州富春江畔的东梓关村,一幢幢杭派民居错落于田野间,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从“空心村”蝶变为“网红村”,背后离不开民盟盟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桑万琛和杭派民居工作组3年技术下乡的付出,在30多次的下乡交流中,他们和村民聊需要、讲政策、谈方案,最终让规划蓝图变成美好图景。

人民网评: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开展产品质量执法,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加大质量违法打击力度,2023年查办违法案件5.67万件,涉案货值6.77亿元;推进燃气安全“灶、管、阀、气”专项执法,立案查处燃气用具案件6101件、添加二甲醚案件237件;整治家居消费市场乱象,查办家居质量违法案件4406件,涉案货值2733.41万元;开展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执法,立案查处检验检测机构违法案件1269件,撤销认证机构资质51家,对227家机构给予行政告诫和责令整改。

调查指香港妇女生活满意指数上升

村党组织立即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2万余元,流转土地500余亩,改扩建温室大棚20座,实施“温室大棚食用菌种植培育基地项目”,自主培育菌种。

“202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开幕

离别前,北京语言大学香港学子吴嘉莹等人与西吉县兴隆镇公易小学的孩子们约定:“希望你们可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去看看这个世界,我们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都等着你们。”

广交会期间8个车站陆续上线外卡POS机

封建农奴制在西藏有悠久的历史。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从公元10世纪开始就逐步形成,并迫使所有农奴与他们建立起人身依附关系。和平解放前,长期实行的封建农奴制度,逐渐形成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三大领主通过占有农奴人身,将其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绝对禁止逃亡。与此同时,寺院长期垄断教育,且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僧人更是少数,导致西藏人口的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自给自足的经济、三大领主的压迫、神学禁锢的思想、对外隔绝的环境,使得西藏社会长期处于一种步履蹒跚的状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